小时候让梨,长大后被斩杀!孔融是怎么死的?

小时候,我们常听说让梨的故事,但很少有人提起长大后被斩杀的悲惨结局。孔融,曹操手下的文官,就是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例子。据说,孔融身高六尺,声若洪钟,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然而,却因为一次和曹操之间的矛盾,最终被斩杀于乌巢。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权力与慈悲的辩证关系。

当我们提及孔融,

首先浮现在脑海的往往是那个四岁时便懂得礼让之道的孩童,他手捧黄澄澄的梨子,选择将最大的让给了兄长。

小时候让梨,长大后被斩杀!孔融是怎么死的?

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家人的称赞,更在后世传为佳话,成为儒家文化中“谦让”精神的典范。

然而,正是这位以“让梨”美德著称的孔融,最终却被曹操以“不遵超仪”(不遵超仪主要是指孔融不遵守礼制礼仪,包括忠义孝道)等罪名处决。

孔融让梨:礼让之道的典范

孔融,他的祖先是孔子的嫡系后裔,自小便浸淫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中。

但令孔融在历史上留名的,却是他四岁那年一件简单的小事——让梨。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孔家大院内的梨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

孔融的母亲摘了几个下来,准备分给家中的孩子们。

面对眼前大小不一的梨子,孔融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争抢最大的,反而选择了一个最小的。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稚嫩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我年纪小,应当拿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

这一举动不仅让家人刮目相看,也在乡邻间传为美谈。

北海之贬:仕途起伏

孔融,字文举,自幼便展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

在儒家经典的海洋中,他尤其对《春秋》情有独钟,日夜攻读,不倦不怠。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学识日渐渊博,对儒家思想的领悟也愈发深刻。

成年后,孔融的才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汉朝的选官制度中,他被选为孝廉,这是对他品德和学问的双重肯定。

随后,他得以入朝为官,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官场并非一帆风顺。

孔融性格刚直,不畏权贵,这使得他在官场上树敌众多。他的直言不讳和坚持原则,常常与当权者的意愿相违背。

最终,他因触怒了权臣董卓,被贬至偏远的北海担任相国。

北海之地,荒凉贫瘠,与京城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孔融并未因此气馁。

他在这片土地上励精图治,致力于改善民生,推行儒家教化。

孔融在北海国担任国相六年,期间他修建城市、设立学校、选拔贤才、表彰儒术。

孔融与曹操:恩怨交织,终至悲剧

孔融与曹操两人之间的矛盾,既有个人情感的冲突,也有政治立场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孔融被杀的悲剧。

孔融,一代名士,自幼便以才华和品德著称。

而曹操,则是东汉末年崛起的政治和军事巨头,手握重兵,野心勃勃。

两人的交汇,本应是英才的碰撞,却最终演变成了悲剧的对决。

孔融对曹操的专横和权谋手段深感不满。

他看不起曹操的出身,时常在公开场合讽刺曹操宦官之后的身份。

这种直率的性格和言辞,自然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和警惕。在曹操看来,孔融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可能会动摇自己的统治。

除了个人恩怨,孔融与曹操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分歧。

孔融秉持儒家理念,主张仁爱、礼治,忠于汉室。不满曹操对皇室的掌控,视曹操为窃国之贼。

两人的政治立场如同水火不容。孔融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与曹操相悖的政治言论,这无疑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更为致命的是,孔融提出了“父母无恩论”这一颇具争议的观点。他认为父母生育子女只是出于本能,对子女并无恩情可言。

这一观点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视为大逆不道。

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出自《后汉书》。

原文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说,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情?论其根本的原由是,父母情动,所以生下子女。孩子在母亲腹中,就像是在瓶中,到一定的时候孩子就出来了。

孔融强调父母生下子女只是一种本能,而于子女无恩情。

曹操抓住了这一机会,以“不孝”之名将孔融定罪。

最终,在权谋与文化的较量中,曹操以强权压制了孔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建安十三年八月(公元208年9月),一代文豪孔融因得罪曹操而遭斩首,曝尸街头,死时五十六岁。

据《后汉书》记载,当孔融被抓捕时,他的九岁儿子和七岁女儿正在一处居所中安静地下棋。

周围的人们慌乱不堪,他们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丝毫不为外界的巨变所动。

有人不解地问他们:“你们的父亲被抓了,你们为什么不逃跑呢?”

两个孩子对视一眼,沉稳地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在那一刻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它不仅是孩子们对即将到来的命运的坦然接受,更是对生命、命运和家族的一种深刻理解。

在家族的大树被狂风摧折之际,作为枝头的雏鸟,他们又怎能幸免于难呢?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它形象地比喻在整体遭受灾难时,个体很难独善其身。

孔融子女的这种从容不迫,不仅展现了他们超越年龄的睿智和勇气,也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永恒的一笔。

文学巨匠与政治斗士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诗文风格独树一帜,文笔如刀,犀利而简洁。

然而,孔融的原有文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失落。

但幸运的是,明朝的学者张溥为我们辑录了《孔北海集》。这部集子收录了孔融的众多佳作,让我们能够一窥他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才华。

除了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孔融的性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热情好客,喜欢结交四方宾客,他的家中常常高朋满座,饮酒论诗。

同时,他也敢于抨议时政,言辞犀利,对于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正是这种刚直不阿、不拘小节的性格,让孔融在政治上遭受了不少挫折和困难。

他的直言不讳得罪了许多权贵,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关注+和点赞❤可以让你更容易找到我的后续文章,并且不错过任何精彩内容。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