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趣闻轶事。据传,毛主席曾私下借走了王羲之的真迹,引发了黄炎培数次催还的情形。面对着这些催债,毛主席却轻描淡写地说道:“你怎么也催债。”这句话不仅展现了毛主席的幽默风范,也透露出他对待琐事的淡然与从容。在这段离奇的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历史伟人的另一面。

文|历史求知所
文章由历史求知所头条首发,谢绝转载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他在诗词书法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曾被选入语文课本中。
对于书法,毛主席也是十分地痴迷。一次偶然,毛主席得知好友黄炎培收藏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迹。
对于书法痴迷不已的毛主席立马向好友黄炎培借来了这幅“真迹”。黄炎培虽然心中不舍,但是面对好友的请求,黄炎培最终还是将这幅字借给了毛主席。
两人以一月为期,一个月后毛主席就要将这幅字还给黄炎培。但是还没到一个月的时间,黄炎培就多次打电话来催促毛主席将真迹归还。
他知道毛主席对书法的喜爱,生怕毛主席将这幅字“扣下了”,因此多次打电话来催促毛主席。
这也成了两人相处期间的一件趣事。两人到底是如何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的呢?毛主席又是如何与书法碰撞出火花的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好友多次催促在1945年时,毛主席偶然得知好友黄炎培居然收藏了一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在书法界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他的作品自然极其珍贵。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爱好书法的毛主席非常想一睹其风采,于是便致电黄炎培,想要将其借走观赏。
听到好友的要求,黄炎培毫不犹豫地就把王羲之的真迹借给了毛泽东。两人约定好,一个月之后就把王羲之的真迹还给黄炎培。
那时候毛主席已经退居二线,没有那么忙了,有了更多的时间研究书法。拿到王羲之的真迹之后,毛主席高兴不已,一有时间就观赏、临摹。
毛主席对书法的喜爱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面对王羲之的真迹,毛主席时常沉醉在其中,因此,若不是有非常要紧的事,其他人都不会来打扰毛主席。
但王羲之的真迹才借出不过一个星期,黄炎培就开始着急。对于如此珍贵的东西,黄炎培总是非常担心。
黄炎培忍不住给毛主席打去了电话。电话是由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尹荆山接听的。黄炎培问毛主席把王羲之的真迹读完了吗?什么时候还?
警卫把黄炎培的话转述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说:“怎么什么时候也学会讨债了?不是说好等一个月吗?”
停顿了一下,毛主席接着说,如果到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还,那就是我食言;如果还没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来催促,那就是你食言,谁食言都不好!
即便有了毛主席的保证,但黄炎培还是不放心,多次打电话来催促毛主席。毛主席便笑着回应称:“难道你连一个月也等不了了吗?”
时间恰好满一个月时,毛主席仔细地将王羲之的真迹包好,派人还给了黄炎培。还叮嘱一定要在当天还给黄炎培。看到字画完好无损地归还,黄炎培才终于放下心来。
贵在坚持与努力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毛主席却还是抽出时间来练习书法。作为一个领导人,毛主席每天的工作量极其庞大,因此毛主席不得不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
长此以往让毛主席患上了失眠,睡觉之前需要吃安眠药才能睡着。在吃了安眠药到入睡的这段时间,便是毛主席的“私人时间”。
这段时间经常会被毛主席拿来练习书法。利用这不多的“私人时间”,毛主席会翻看一些名家书法,还会专心地进行临摹书写。
毛主席还极为珍惜他批注公文的机会,因为他将批注公文的机会当成了他练习书法的机会。
每次批注公文时,毛主席都十分地认真。就是凭借着多年来的努力与坚持,毛主席最终才会写出极具个人风骨的字。
毛主席还时常委托下属用自己写作得来的稿费去买一些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被毛主席珍藏着。
(毛主席批注)
毛主席十分偏爱草书,从他的收藏中我们也能看出。在毛主席的藏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草书,其中包括《张旭草书李青莲序》《怀素自叙帖》等。
毛主席时常观摩这些书法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奥妙,最终才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毛体”。
年少时,毛主席的字虽然工整秀穆,但是却缺少个人特色,只是仿照着颜体书写。二十三岁的毛主席在阅读完《明耻篇》后曾经留下了这样的批注。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从这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已经心存壮志。
但是字体还是稍显稚嫩,没有形成自己的风骨。到了中年时,毛主席的字已经极具个人特色,豪迈大气又不失洒脱,人们将其称之为“毛体”。
(《怀素自叙帖》)
1963年时,为了纪念雷锋同志,毛主席写了这样一幅字: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幅字就已经显出了“毛体”的精髓。
笔锋豪放,字体之间毫不吝啬地留白,都彰显着毛主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相见恨晚惺惺相惜黄炎培与毛主席的交好,也还要从书法说起。黄炎培是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文化底蕴自然不必多说。
黄炎培是江苏人,字任之,清末举人出身,曾经在上海浦东开办了“浦东学堂”。在民国时期,还曾经担任过江苏教育司司长。
黄炎培
因为不满袁世凯的统治,黄炎培这才辞职。即便国民党多次对黄炎培示好,但黄炎培依旧坚定地表示“不做官吏”。
黄炎培与毛主席的真正见面是在1920年。那时黄炎培已经成为了鼎鼎大名的教育家,而毛主席当时才二十七岁,还是一个年轻的爱国者。
在1920年杜威博士的欢迎会上,黄炎培作为发言人主持会议,而毛主席正坐在台下。
第一次见面,两人并没有太多的交流,自然也不会知道彼此相见恨晚。直到1945年的夏天,两人才有了交流。
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黄炎培到延安去视察,两人这才得以有了交流。黄炎培的到来受到了毛主席的热烈欢迎。
一看到黄炎培,毛主席就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们已经二十多年没见了!”这句话让黄炎培有些困惑,因为他并不记得自己见过毛主席。
看出黄炎培的困惑,毛主席解释说,在1920年江苏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的欢迎会上,两人就已经见过了!
只不过黄炎培是主持人,而毛主席则是坐在台下的观众。除此之外,毛主席还说出了那次欢迎会的许多细节,黄炎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夸赞毛主席记性好。
在1945年7月4日时,黄炎培受邀前往毛主席的家中做客。聊过之后才知道,两人居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两人都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并且两人还都喜欢书法。正是这一点,让两人有了更加深入地交流。
在交谈中,两人各抒己见,彼此都被对方的思想所折服。从黄炎培的话中,毛主席看到了一位经验老道的教育家。
从毛主席的话中,黄炎培也看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政党领导者坚定不移的意志。毛主席的一番话让黄炎培有了很深的感悟。
离开延安之后,黄炎培依旧在对毛主席的一番话进行反复地思考。因为毛主席的这番话,黄炎培有了很深的感悟,才最终写下了《延安归来》。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各国都对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虎视眈眈,美国首当其冲。很快美国就按捺不住了,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在这份白皮书中,美国诋毁了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让黄炎培非常愤怒。黄炎培立即组织了座谈会,并且在《人民日报》上公开驳斥了美国的不实言论。
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后,立马给黄炎培写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表达了对黄炎培的肯定与夸赞,称黄炎培这次的声明“意义重大”。
黄炎培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毛主席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是没想到毛主席会亲自给他写信,这让黄炎培受宠若惊,于是便提笔给毛主席写了回信。
在此后的十年里,两人便依靠书信保持交流。在得知毛主席也喜欢书法之后,黄炎培还经常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寄予毛主席,让他指点一番。
因为黄炎培比毛主席大了十五岁,所以毛主席也会尊称黄炎培为“任之先生”、“黄老”。
毛主席和黄炎培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仅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炎培与毛主席两人之间珍贵的友谊也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