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你对曾轶可的看法是否改变了?

十年后的今天,回顾起曾轶可的音乐之路,我不禁流露出一丝钦佩和敬意。曾轶可作为中国首位网络歌手,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挑战了传统音乐观念,让更多人看到了音乐的多样性。虽然她的音乐风格曾引发过争议,但正是这种特立独行的勇敢态度,使得曾轶可在乐坛上如鲠在喉,不容忽视。十年来,无论是音乐才华还是个人成长,我不禁要重新审视曾轶可,看她是否已经发展成为一位更加成熟和出色的音乐人。

天都快亮了 我们还没到呢

你睡的安稳吗 我必须清醒着

这条路有点黑 你睡吧我负责

不用看了没人管我 一个人的生活

一个人去生活 一个人也可以快活

——曾轶可《夜车》

2009

昨天的草莓星云是曾轶可的直播演出,我不是粉丝所以没看,但是非常想聊聊她。

2009年的那届快乐女声,我是全程看完的,曾轶可绝对是当时的最焦点。那年我也正好在学吉他,因为《狮子座》和弦和节奏都简单,又是当时的大热歌,它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人生学会的第一首弹唱曲目。

十年后,你对曾轶可的看法是否改变了?

如果曾轶可在十年后出现,争议必然会少很多。2009年,我仍然记得当时的音乐环境。在移动互联网还未降临的时代,信息还没有实现扁平化。在主流媒体和业界权威的话语下,独立音乐基本只能在地下。你几乎不可能在电视上看到独立音乐人,我那时候都是靠在《非音乐》《通俗歌曲》《我爱摇滚乐》上了解一些中国地下音乐的情况。

对曾轶可最不满的包小柏就是当时权威的象征,港台音乐在那时还未走下神坛。以现在的眼界去回看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华语乐坛,精彩纷呈,但它们非常割裂。你会发现以周杰伦林俊杰为代表的主流乐坛、以谢天笑为代表的地下音乐和以杨臣刚为代表的网络歌手似乎从来没有交集,像三颗孤独的行星。而我们对音乐的审美基本被主流音乐固化——R&B风味的pop编曲,标准级以上的唱功和工业化的音乐制作,似乎这就是音乐本该有的样子。

所以曾轶可的出现是完全的颠覆——一把吉他,和弦有时按不响,绵羊音不在唱功的讨论范围内,她放在工业标准里是三无产品,必须扔掉。但港台制作人可能做音乐商品日子太久,反而忘记了它的本质其实是艺术。

2019

是艺术就要有多元化的表达,多元就意味着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包小柏和高晓松沈黎晖产生了分歧。

包小柏与沈黎晖

独立音乐在那时可能连非主流都算不上,那时除了迷笛以外基本看不到像样的品牌音乐节,也是在2009年,第一届草莓音乐节诞生。独立音乐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说明我们对流行音乐也开始厌倦了。

2009年草莓音乐节海报

我一直自诩是周杰伦的“前四张专辑骨灰粉丝”,从《七里香》开始进入一个疲软期,而从《我很忙》之后变得有些厌倦。周杰伦当然一直都是周杰伦,是我们一代人的偶像。我至今也说不清到底是他的音乐停滞不前了,还是我长大了,还是因为时代让我们接触了更多的音乐类型,我不再是一盒磁带听到烂的小孩了。

总之那年,还没有上大学也没有看过世界的我,对曾轶可也是误解更多。她幸运地成为了一个把独立音乐雏形带到主流视野的标志人物,成为了流行乐迷和地下乐迷都知道的一个名字。

2010年我看到她上草莓音乐节时,觉得很震惊,因为一直对音乐节的刻板印象是它只会请独立音乐人,像这种“在电视上”看到的“明星”是不会去的。现在想想,是我误解了曾轶可。其实她一直都是独立音乐人。

而之后的草莓音乐节,请了越来越多的主流歌手。最后音乐节成为了主流音乐本身。

十年后的2019年,《乐队的夏天》才让地下乐队们终于走到了万人欢呼的大舞台。而曾轶可也上了《我是唱作人》。无论她唱的如何,有多少争议,我都会觉得她值得被更多人去了解。

并不是说她的歌多么好,而是她的状态——你看,短头发,气息差,但只要能真实表达自己,这也是一种会被不少人喜欢的音乐人。说到底,做自己多快乐,社会也包容你做自己,多快乐。

« 上一篇
下一篇 »